新能源车企如何在“增收不增利”困境中求解?

基金新闻问答发布时间:2023-09-02 浏览量:

受到2023年上半年的"价格战"的影响,汽车企业的盈利分化加剧,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在蔓延。

新能源车企如何在“增收不增利”困境中求解?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为4.8%,与上一期持平,同比微降。

在已经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业绩报告的20家上市汽车企业中,有7家出现了亏损的情况。

而在造车新势力的统计榜单中,这一比例超过了九成;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汽车经销商商会的数据显示,高达66%的新能源品牌的4S店正处于亏损状态。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迅猛,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大多数陷入了亏损的困境。

时至今日,这种"撕裂感"还在持续中 - 汽车企业在新能源赛道上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布局,但是"价格战"越来越激烈,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盈利?实际上,国内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是行业普遍现象,业内也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整车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可避免地较低。

具体到整车企业,国内车企除了比亚迪之外,其他大多数车企年销量刚刚超过10万辆门槛,这个销量水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被许多新能源汽车企业视为长期亏损的原因之一。

同时,高额的研发费用也导致新能源汽车企业快速"流血"。以蔚来为例,近3年公司的研发费用从24.88亿元增长到45.92亿元,再到108.36亿元,几乎是逐年翻倍。

"烧钱"的模式是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的加剧,快速建立差异化优势和技术壁垒,但是这也大大削弱了整车企业的利润能力。

此外,补贴退坡也导致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当地"戒奶"。以比亚迪为例,财报显示,2022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56.38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高达104.38亿元,补贴对利润的影响之巨大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应该正视新能源汽车企业"销量大增、业绩大亏"的行业现状,将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价值放在企业发展的更重要位置上,依靠品牌向上突围,提升品牌的溢价能力,早日实现扭亏为盈。

首先,需要畅通融资渠道,为长期战斗做好准备。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壮大注定要经历漫长的成长期,对于尚未上市的企业来说,要抓紧上市的机会,对于已经上市的企业来说,要做好市值管理。随着投资者对高增长率的吸引,资本将不断流入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导致弱者更加弱,强者更加强。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丰田汽车在2022财年的净利润大跌了21%,仍然有180亿美元的利润入袋 - 这是丰田长期积累的丰厚资本,也是未来决胜的底气所在。

其次,可以借助国内供应链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国内发达和完备的新能源供应链以及ICT产业生态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既然亏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扩大市场份额就成为首要目标,扩大市场份额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而且从长远来看,还可以增强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最后,企业的发展没有捷径,要坚持长期主义和品牌向上的战略。新能源汽车行业要想实现盈利,前提是供求基本平衡,这意味着目前大部分车企将面临淘汰。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企业要坚定地坚持造福消费者的初心,保持对于一些不利于市场健康的营销战略,比如亏本销售、低价销售等的战略定力。企业要相信,在汽车这个拥有较长产业周期的行业内,机会是巨大和平等的。

以上是对原文的改写,已保持原文意思不变,并进行了排版和分段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