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阶段调整压力增加,机构保持中期乐观态度

债券基金问答发布时间:2023-12-07 浏览量:

由于利率债市场的调整,近期信用债市场也出现了震荡调整,改变了之前的上涨格局。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信用债的供需紧张环境和当前的不稳定性仍然较强,建议保持观望态度。

短期内需要密切关注债市调整引发的理财负反馈情况。接下来,资金面能否稳定,债市情绪能否恢复,是切断负反馈的关键因素。如果理财规模真实缩减,对债市的负向冲击可能更大。

债市阶段调整压力增加,机构保持中期乐观态度

债市的震荡整理以及信用债市场改变上涨格局的原因主要有几个共振因素。首先,房地产政策的继续发力,预计基本面可能在短期内见底。经济数据的边际回暖对债市构成了负面打击。其次,地方债供应增加和汇率等因素导致资金面偏紧。资金面的紧张主要受到大型银行净融出回落的影响。地方债集中发行、债务置换加速以及特殊再融资债发行提前备付需求等因素将限制资金面。此外,近期债券基金和理财产品出现了小规模赎回压力。债市调整已经引发了理财负反馈。接下来,资金面能否稳定,债市情绪能否恢复,将是切断负反馈的关键因素。一旦理财规模真实缩减,对债市的负向冲击可能更大。根据测算,2023年8月,理财规模环比增长超过1200亿元,但增幅仅为0.44%,低于之前的预期。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9月的理财规模下降将在4000亿元左右。未来几个月,机构的行为将成为关键变量。在上半年市场配置压力不大的情况下,供给反而在增加,止盈心态可能更明显,值得密切关注。

城投债作为信用债市场的焦点板块,最近一周也出现了利差扩大的情况。具体来说,截至2023年9月8日,城投债AAA、AA+和AA评级的信用利差分别扩大了13.6个基点、15.1个基点和12.1个基点。尽管机构的配置热度一直高不可攀,但城投债也未能逃过这一轮调整的命运。受到地产宽松政策加码预期和理财产品小幅赎回的影响,过去两周的城投债收益率已经重新进入上升区间。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两年,由于城投债到期规模较大,许多省市面临再融资压力,并且非标违约事件频发,仍需谨慎对待城投债的风险。根据安信证券的测算,考虑到回售规模,今明两年城投债的到期规模将迅速增加,2023年和2024年分别达到历史峰值,分别为4.7万亿元和4.8万亿元。此外,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6月至8月,共有34只城投平台的非标违约债券,涉及28家城投平台,其中17家是发债平台,23家作为融资方,5家作为担保方。与2022年6月至8月相比,今年同期涉及城投平台的非标逾期事件明显增加。除了非标违约,城投平台的票据逾期事件也是屡见不鲜。据了解,自2023年1月1日起,上海票据交易所调整了票据持续逾期名单的计算方法,2023年6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共有57家发债的城投平台被列入持续逾期名单。在资金面不稳定、宽信用政策持续落地、情绪面透支后反转、负面事件显著增加的大背景下,即使面对城投债,各机构也不能掉以轻心。

尽管有不少偏空因素,但本轮信用债市场的调整仍然有可能持续下去。在这种背景下,关于"信用牛"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的探讨正在增加。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信用债收益率继续回落持乐观态度的机构并不少见。“一方面,前期利率持续下行带来了浮盈,另一方面,由于去年四季度的学习效应,当前市场对利率波动非常敏感。在政策预期偏向强势且资金紧缺的环境下,市场可能有所防御,这导致了近期债市的持续调整。”天风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孙彬彬表示。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负反馈或市场反转需要强有力的宏观信号,但目前地产上下游的频繁修复并不明显。我们认为,当前市场尚未反转,只是存在阶段性调整压力。在信用债的布局层面,短期内保持观望可能是更为稳妥的选择。当然,对于仍有交易需求的机构来说,在关注地方债供应情况的同时,可以适度挖掘弱区域的优质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