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央财政筹资保障能力的方式:扩大短期国债发行规模

债券基金问答发布时间:2023-12-01 浏览量: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发行1年、3年、5年、7年、10年期国债,短期国债发行较少,规模不大,导致短端国债收益率曲线不够完善,基础金融产品的功能发挥不充分。

然而,短期国债具有快速有效筹集财政资金、完善国债市场运行机制以及协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作用,并且符合市场规则。

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了压力,短期内这些压力难以完全消化。央行多次强调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整体上信用政策偏宽松。

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通过扩大短期国债发行规模、实行滚动发行等方式,可以显著降低财政赤字及筹资压力,甚至可以在筹集可使用资金的同时避免增加财政赤字,有助于快捷、规范、有效地增强中央财政筹资保障能力。

增强中央财政筹资保障能力的方式:扩大短期国债发行规模

在发行利率方面,近年来平均发行利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全年记账式国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2.11%,较2021年的2.62%下降了51个基点。不同期限的国债,降幅相对较大的是91天、182天、1年、2年、3年、5年期国债,降幅相对较小的是7年、10年、30年、50年期国债。

我国最初发行国债的期限为10年,1985年调整为5年,1994年开始适量发行短期国债,从而形成了中长期不同品种的国债市场。2006年起,我国将国债发行额管理制度改为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建立了短期国债市场化发行的基础制度,随后每年都会制度化发行一定规模的3个月(91天)、6个月(182天)短期国债。2015年起,财政部按周滚动发行3个月记账式贴现国债,这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完善短端国债收益率曲线、增强国债收益率在金融市场上的定价基准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15年11月27日,财政部在网站公布了3个月和6个月的国债收益率,这是在2014年公布1、3、5、7、10年等关键期限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础上的又一次新尝试。财政部持续优化国债发行期限结构,2022年推出了28天和63天的短期国债,进一步丰富了财政筹资工具,同时增强了国债的应急筹资保障能力。这一举措对于提高国债管理的透明度,优化国债收益率曲线,促进国债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通过正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市场流动性。然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通过买卖国债来调节市场流动性是更为有效的操作机制,有利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考虑到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一揽子化债计划”,预计四季度流动性压力将上升。单纯依靠降准和降息为机构提供流动性效率较低,而且难以解决资金在金融系统中空转的问题,企业的短期资金缺口更难以填补。相对于长期国债,短期国债的发行机制灵活,可以动态优化调整,充分匹配当前市场状况,不会对其他债券产生挤出效应。

综上所述,目前是短期国债发行的良机,近年来短期国债发行的比例也明显提升。从健全利率衍生品市场的角度考虑,有必要及时填补相应的短期利率衍生品风险对冲工具的空白,以满足机构对冲本轮宽松周期结束后短期现券市场风险的需要。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向中长期债券市场传导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