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的透明度待提升,信披精细化程度差异大

理财基金问答发布时间:2023-12-01 浏览量:

近日,一家银行理财公司宣布提前终止多款理财产品。该公司在公告中解释称,这一决定是基于市场情况、投资安排和客户需求的考虑。然而,这一解释引发了许多投资者的疑惑。投资者表示,公告对于提前终止的原因不够明确,投资运作信息也没有充分披露。这一问题不仅仅是这家理财公司的通病,也是整个银行理财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业内人士呼吁建立统一明确的评级标准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银行和理财公司理财产品的总规模为25.34万亿元。与此同时,公募基金规模也超过了银行理财产品。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产品相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更加透明,流动性更好,投教更充分,这些因素对于投资者的体验非常重要。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开披露的信息更好地了解产品,提升个人认知能力。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公开的平台能够提供所有公募和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一些理财产品的信息只对持有人进行披露。由于缺乏汇总的信息,整个市场缺乏可参考性的数据。

中国理财网作为银行理财产品信息登记系统和展示平台,有望成为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但目前仍存在信息披露主体不全、产品信息不覆盖等问题。同时,信息质量也需要第三方进行监督验证。不同理财公司的信息披露渠道各有差异,包括产品管理人网站、代理销售机构等。一些理财公司将中国理财网作为信息披露渠道之一。但是,不同平台的信息查询便捷程度差异较大,一些公司的信息查询功能较为繁琐,用户活跃度较低。投资者希望能有一个便捷的第三方平台,降低信息查询的难度。

调研发现,目前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方式和精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底层资产的披露上,存在“穿透前”和“穿透后”的区别。一些产品披露的是穿透前的前十项持仓,而有的产品披露的是穿透后的前十项持仓。此外,同类产品的净值披露频率、估值方法、业绩展示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在理财产品展示界面上,投资者面对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七日年化收益率、预期年化收益率等多种业绩展示方式,显得眼花缭乱。业内人士透露,为了吸引投资者,许多产品会选择披露较好看的数据,而忽略真实收益率。为了提高信息披露的精细程度,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在制定相关准则,规范过往业绩的展示方式。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灵活性较高,其负债结构、投资模式与公募基金有较大差异,要想将信息披露接轨公募基金,需要根据不同子类制定不同的标准。目前,行业内尚未建立统一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不同机构之间的评级标准可能存在不一致,这导致了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认知不准确。业内专家建议,建立行业信息引导机制,从全资管的角度制定统一明确的风险评级标准,以促进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监督,推动理财行业的健康发展。

银行理财产品的透明度待提升,信披精细化程度差异大

目前正值大资管时代背景下,需要第三方提供公允的数据比较,以全市场、全资管的角度为投资者提供参考。通过对产品的收益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隐藏的问题,对机构的信息披露形成监督。因此,我们期待相关规范出台,进一步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水平,助力理财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