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专项债项目:收益测算失真、资产权属不清的问题概览

债券基金问答发布时间:2023-09-28 浏览量:

记者王珍报道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今年前8个月,全国各地共发行了2.95万亿元的专项债券,用于项目建设等专项事项。这一数字相当于年度新增专项债券限额的77.5%,比原计划提前完成了10.8个百分点。

9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举办的中国财政政策论坛第8期上,与会专家表示,由于地方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必须解决专项债的投资边界、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财政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政府债务治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市忠慧律师事务所主任安新华介绍说,自2015年至今,中国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筹集了超过16万亿元的经济建设资金,专项债券已成为继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后的第三大金融品种。

安新华指出,通过对2018年至2022年专项债券项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债券投资以项目为核心,没有过度扩张,充分贯彻了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专项债券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目前专项债券制度仍在不断完善中,债券项目从规划到发行、建设、运营都面临各种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是项目建设投资过于粗放,直接影响了项目资金的利用效率,导致资源浪费。其次是项目收益测算存在失真现象,目前专项债券项目收益测算缺乏统一标准,尽管是同一地区、同一类型的项目,其收益测算结果却存在较大差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处长、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毛捷根据微观项目数据计算各省专项债项目的收益和债务加权平均覆盖倍数后发现,内蒙古、宁夏、新疆、陕西等西部省份的专项债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增收益”情况。这更多是由于收益测算失真导致的。

第三个问题是项目资产权属不清晰,安新华指出,在国有资产产权确定和纠纷处理方面,缺乏明确的资产管理办法或制度体系的支持,最终将增加资产封闭运营管理的难度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在会上指出了专项债发展的矛盾:专项债规模越来越大,但收益率却逐渐降低。此外,部分地区一方面要求加快专项债的发行,但另一方面却面临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

专项债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弥补收支不足的重要工具,“云南、湖南已经完成专项债额度的使用,而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专项债余额还较大。通常情况下,发达地区的项目较多,但目前的情况恰好相反”。

罗志恒认为,应根据项目储备和地方财力规划,关注常住人口的变动趋势,对于人口持续流入的地区,应增加项目数量,而对于中西部地区,可以适度减少项目数量,通过其他债务来解决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政府债务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李戎表示,专项债券不应盲目扩大用于具有收益的公益事业范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对这方面的投资应适度压缩。

其次,不能为了完成一定收益的目标而本末倒置,将本来应该是纯公共品的事物变成准公共品。

李戎建议,政府应改变大包大揽的作风,例如在部分准公共品上探索市场化的提供方式,这样政府也不需要借债来进行建设,将事务交给市场,同样能够享受准公共品带来的便利。同时,政府的职能也需要更加明确,经济发展方式也可以转型,更有韧性,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私人资本参与。

安新华也建议让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其中,社会资本的参与能够形成相对良性的循环。在财政领域,很少考虑营商环境,包括债务领域,但实际上二者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包括资产运营授权机制在内,这都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

地方专项债项目:收益测算失真、资产权属不清的问题概览

据《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显示,财政部将进一步研究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的政策,引导社会投资的发展。同时,还将加强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和投后管理,完善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全周期、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提高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