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交易所近两月A股IPO节奏或已放缓

基金新闻问答发布时间:2023-12-08 浏览量:

8月2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表示将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事实上,A股的IPO节奏早已有所收紧。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A股共有836家公司正在进行IPO申报审核阶段。

然而,从今年7月至今,沪深交易所都停止受理IPO申请,只有北交所受理了3家新申报企业。

经验丰富的投行人士王骥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二级市场来说,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是一项休养生息、缓和情绪的政策,有利于市场的平稳运行。

对于拟上市的公司来说,IPO节奏放缓将延长上市进程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未来实际首发融资规模。

A股此前曾因市场原因多次暂停IPO,有效缓解了市场的压力。

近年来,新股的审核和发行已经进入常态化,但节奏仍有所松紧之分。

此次及时推出动态收紧将有效减少新股的供给,回应了当前市场的关切,大幅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

8月28日晚,上交所的官网显示,安徽老乡鸡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乡鸡”)的主板IPO审核状态已经“终止”。

终止审核的原因是,公司及其保荐人撤回了发行上市申请。

老乡鸡于2022年5月19日首次预披露招股书,今年2月28日递交了申报稿,3月31日,上交所对老乡鸡进行问询,但此后并没有更新,直到现在的终止审核。

老乡鸡并不是唯一终止审核的公司。

根据记者的初步统计,今年8月沪深交易所已有22家公司的IPO状态显示为“终止”(其中包括18家终止撤回和4家终止注册),涉及行业有餐饮、计算机、通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

其中,有10家公司止步于创业板IPO,这是各个板块中的最多数量。

相比之下,去年整年终止注册的IPO公司数量仅有7家。

有趣的是,据记者统计对比,科创板按照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公司数量在今年大幅下降。

科创板的第五套上市标准是指允许那些在核心技术方面突破、拥有原创领先技术,但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收入的企业上市。

从7月至今,几乎没有新的IPO受理。

在过去几年里,A股的IPO市场一直处于高温状态。

但从今年开始,明显出现了降温的趋势。

在过去的近两个月里,沪深交易所受理IPO申请的数量为零,只有北交所受理了3家企业。

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7月和8月一直是交易所的冷季节,但往年至少还有一两家企业获得受理,零受理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此外,在审核环节中,上会的节奏也放缓了。

Choice的数据显示,7月沪深交易所一共举行了21次上会,8月有22次上会,而去年同期的数据分别为45次和48次,近两个月的上会数量大幅下降。

同时,7月和8月的平均上会数量也明显低于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28次的水平。

今年3到5月每个月的IPO注册生效数都超过了40家,而6月和7月都只有29家。

上交所和深交所关于IPO公司的最新受理消息也停留在2023年6月30日。

IPO的减缓将给市场带来什么呢?

回顾历史,为了提振股市,A股在2016年之前暂停了9次IPO。

"现在不是暂停,只是放缓。

"另一位投行负责人在8月29日对记者表示,IPO阶段性收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减轻市场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Choice的数据显示,2022年,A股市场有425家公司首次上市发行股票,共募集资金5868.28亿元,平均每家公司募资规模为13.8亿元。

与2021年相比,首次上市的公司数量减少了98家,但是募资规模却增加了441亿元。

截至8月28日,今年以来,A股市场有242家公司首次上市发行股票,共募集资金3031.66亿元,平均每家公司募资规模为12.53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资金量一定的情况下,短期内新增IPO数量越多,每家企业所获得的资金就越少。

与此同时,这也会对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沪深交易所近两月A股IPO节奏或已放缓

"到去年底,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了5000家,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阈值,对质量的要求是合理的。

无论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在把握上市门槛时,公司的商业化能力和确定性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前述投行人士表示。

相关报道

IPO收紧,对并购交易的影响变数

IPO之后的变化:全年募资规模可能降至3500亿元,打新收益增加2%

IPO收紧是否有利于活跃的并购市场?投行人士表示,已有一些拟IPO的公司转向并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