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贷款需求稳步增长,8月创历史同期新高

货币基金问答发布时间:2023-10-11 浏览量: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达1.36万亿元,这一数字创下同期历史新高,同比增加了868亿元。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6316亿元。

分析师表示,贷款走势与经济基本面密切相关。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支持下,8月份以来,实体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融资需求也随之回升。

数据发布之前,界面新闻收集了7家机构的预测数据,预测中值显示,8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1.2万亿元,社会融资新增2.68万亿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8月新增的信贷和社会融资较季节性反弹,反映了国内宽信用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升,内需修复动能逐渐增强,有望走出前几个月的低迷表现。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表示,新增的信贷和社会融资大幅反弹,并且同比增加,这表明当前宽信用进程再度提速,为经济复苏动能转强积蓄了力量。

分析师指出,新增贷款同比增加的主要贡献来自居民的短期消费贷款和企业的票据融资。

央行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部门贷款增加了3922亿元,同比增加了65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了2320亿元,同比增加了398亿元;中长期以房贷为主的贷款增加了1602亿元,同比减少了1056亿元。

而企业贷款增加了9488亿元,同比增加了73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了6444亿元,同比减少了909亿元;短期贷款减少了401亿元,同比增加了28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了3472亿元,同比增加了1881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短期贷款同比增加说明居民消费有所回暖,而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则意味着居民购房需求仍然疲弱。而企业端存在的“以票充贷”现象以及中长期信贷继续减少,表明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正逐步修复。

周茂华指出,企业贷款需求偏弱可能与上半年企业提前透支贷款需求有关。此外,票据融资偏强也说明目前企业的生产扩张意愿还不够强。

王青表示,总体来看,8月份的信贷数据继续显示出“企业强、居民弱”的特征,这意味着后期振兴经济复苏动能将重点放在促进消费和推动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上。

而社融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受债券融资的拉动。

人民币贷款需求稳步增长,8月创历史同期新高

王青指出,8月份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发行量明显增加,从而带动了政府债券融资的大幅增加。此外,央行降息也刺激了债券发行利率的下降,对企业债券融资需求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

数据显示,8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为2698亿元,同比增加了1186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为1.18万亿元,同比增加了8714亿元。

截至8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为286.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较上月底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0.1个和1.6个百分点。

梁斯表示,M2增速持续稳步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受到税期的影响,居民和企业存款减少,财政存款减幅收窄。其次,8月份仍然是暑期旅游的高峰期,居民外出旅游消费需求明显增加,许多旅游景点的游客接待量大幅增长。

王青表示,在宽信用政策的支持下,9月份新增信贷和社融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因此,央行可能会继续加大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投放量,并且有可能在9月份实施今年内的第二次全面降准。预计降准幅度为0.25个百分点,释放的长期流动性超过5000亿元。

以上为对原文的重写。